English

小书铺

2001-03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孙郁 我有话说

18岁之前,我生活在辽南的一个小镇里。那时家中藏书很少,所看之书,多得自镇子的文化站。那个文化站,只有两间房子,书也不多,但古典名著还是有的。我的读书生涯,可说是在那里开始的。许多年后,我大学毕业返乡,遇到在文化站里工作的老韩,说了许多感激的话,若不是那几间小书铺拓展了我的视野,大概不会有读书的欲望。所以,现在不论在哪里,偶看到小书铺和小图书馆,都会有着温暖的感觉。

有一次读孙犁的书,看到他谈自己的读书经验,很有意思。大意是,进大书店,不如进小书铺;进小书铺,不及逛书摊。我觉得这经验对我这样在乡镇里长大的人,有着同样的亲切感。清贫中人,偶于泥土气的店铺里看到好书,像饥饿的人得到食物,那感觉是兴奋的。孙犁所怀念的野味读书,大概就有这种因素吧?

曾有一段时间,我住在北京紫竹院旁,离国家图书馆很近,有了很好的读书去处,连单位的同事,都很羡慕。可后来搬家,离城区远了,不仅无暇去大图书馆,连大书店也去的很少。于是便又逛起小书铺,家中的藏书,大多购于小铺子里。北京的小书铺有多少,不太清楚,但品位不下于大书店,是大家承认的。像鲁迅博物馆的“鲁博书屋”,只有六七平米大,但有关五四新文化的书籍,差不多最全,到那里,每每有所收获,是我常去的地方。我的家旁有一家“大众求知”书店,在立交桥下,每日光顾的人很多,一些新书,最早可从这里购得,比大书店速度还快。那里对常去的客人,要打折扣的,到了店里,有回到家里的感觉,我一直对此有着感情。有许多年不去图书馆借书了,不知道现代化的藏书之地又有了什么进化。但在简陋的书摊里得到的快慰,想必不亚于富丽堂皇的藏书楼的。

当朋友从外地来京的时候,我陪他们常去的都是些小书铺。过去到过“三味书屋”,现在已多年不去,不知道它怎样了。我觉得那是近年京城较有情调的书店,它后来影响了许多人。城南还有一家“博文”书店,也只有十平米的地方,可文史类书却很丰富。下班的时候,路过门前,常去看看。站在书架前四处搜寻,每得好书,像钓上了一条大鱼,那感受是很美的。北京的城南,近年有许多书铺出现,且品位不低,到那里走走,有时就让我想起孙犁的那句话。人们说京剧的票友在寒伧的票房里得到的乐趣,不亚于大的剧院,想一想,是有道理的。

小书店的老板有形形色色。“鲁博书屋”的经理肖振鸣,刻一手好图章,又很懂藏书之乐。他不仅卖书,也编书。像鲁迅的手稿文集,鲁迅珍藏的木刻集,就由他组织出版。日本、韩国的一些学者,很爱去“鲁博书屋”,五四作家、学人的著述不仅可以在此购得,还可和肖老板谈谈学问。此种乐趣,在大书店里不易见到。类似的情况,邻国日本也很普遍。在东京时,去神保町的书店一条街,发现小书铺里的氛围很是有趣。有一次去东方书店,承友人靳飞引见,结识书店的老板神崎勇夫,才知道他不仅有经营头脑,还有学术眼光。东方书店不大,所卖中国图书很多。老板不仅进口中国大陆的精品著作,还组织人翻译有价值的书。像邓云乡谈老北京的作品,就由东方书店出版,影响很大。东方书店还办有一份杂志,内中登有中文书的目录,书评文章也有不少,是本很有味道的小册子。我那时便想,小书店其实是个大世界。如果北京有条件的书店也像东方书店那样,经营的方式多样化,就会别有一番味道的。

读书是很个人化的事情,读书的环境也因人而宜。有人在很阔的大楼翻看典籍是一种享受,有人围在炉旁,披着棉衣浏览名著亦是一乐。北京的“风入松”、“三联书店”有现代化的大气,我也喜欢。但像“鲁博书屋”、“大众求知”书店,虽略显土气,可土气中的美,照例诱人。其实就国人而言,小书铺更自然一些、朴素一些,像看未经化妆的乡间少女,有着天然的丽质。那么多人喜欢在书摊和小书店里逛来逛去,过的就是这个瘾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